1
作家明珠絮语,近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“一位北京学生的自述”,引发了很多爸爸妈妈的教育考虑。
自述是如此的。
一位来自北京的学生,因为高考考试发挥不好,没能留在北京读985大学,选择去了外地。
但上大学后,他感到外地同学的个人眼界和学习力,与他还有他在北京的高中同学有不小差距:
大学同学只能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常规运动,但他和他的高中同学在此基础上还都学会了一到两门冷门运动,还弄清楚滑翔伞、极限运动等小众项目;
大学同学基本没出过国,甚至连护照和签证都分不清,而他和高中同学早已有出国游历的经历;
大学同学学习非常辛苦但仍会挂科,自己从高中开始就轻轻松松,边玩边学边赚钱,GPA轻松年级前10%。
他概括,是北京的素质教育给了他轻松丰富的学习体验,提高了他的认知水平和眼界。
但是,真的支持他这样有底气地“嘲讽”外地同学的是什么呢?
有人概括他的发言后,说道:
“只感谢素质教育,却不感谢在北京留下6套房的爸爸妈妈。”
他的爸爸妈妈通过高考考试进入了体制内,随后从郊区杀进北京城,
他的家庭在北京2、3、4、5环拥有6套房屋,
同时北京还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高考考试的“打折模式”。
看了这位学生的自述,我不禁想到一位清华教授用来形容当下教育角逐的词:踩踏式教育。
有钱人家庭手握最好的教育资源,不费吹灰之力将小孩送往了超前的起跑线。
而一般家庭使出浑身解数追赶,也不肯定能摸着其他人的脚后跟,只剩风中凌乱,感受碾压。
正是在如此的差距之下,近几年,国家还不断提出“减轻负担”,不布置作业,不搞成绩google关键词排名,还需要家长看淡分数,倡导全方位进步、素质教育。
但家长们渐渐心知肚明。就像15年一位寒门状元所说的:拒绝不公平的“素质教育”,那就是针对一般人的骗局!
2
有人说,看不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提高,那是你们那些学校水平不够,北京那个学生不就活得又轻松又出色吗?
但事实证明,素质教育真的不适合每个家庭,假如不考虑现实条件,盲目追求素质教育,一味鼓吹快乐成长,后果是一般家庭没办法承受的。
看看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“南京一中校长下课”事件。
八月,南京一中高一、高二的一些学生家长,冒着大雨在校门口进行抗议,高呼“一中不可以”,需要“校长下课”。
缘由无他,就是由于今年高考考试南京一中成绩不佳,一本率减少,清华北大生更是没。
南京一中是南京最好的“老四所”高中之一,当年中招的录取分数631为全市第三,但目前高考考试成绩,却连当初录取分589的南京二十九中都不如……
为何会造成这种结果?在家长们看来,就是学校的教育模式出了错:
学校不准补课、google关键词排名,不准公布分数和按成绩分班,降低天天的课时……
随时进行突击检查,抽查学生书包,不允许书包里有卷子和课外辅导书……
鼓励学生办排球队、交响乐团、天文气象组,参加科研活动,就是不鼓励刷题……
最好的学校,最好的师资,最佳的素质教育条件,但最后结果呢?3年前学生们高分进校,3年后却低分出校!
最后,这起事件,以学校方面的妥协收场,最后学校答应家长:学生开始补课,把“学五天、休一天”变为“学六天、休一天”,增加晚自习……
曾看其他人用一个容易的例子来讲解“内卷”:
一群人坐在电影院看电影,第二排的人站起来了,后面的人也不能不站起来,但也不肯定能看到屏幕。
坐在第一排的人,无需站起来也能看到最好的画面,末了他们还要对最后一排的人说,是你没努力往前挤啊。
素质教育同样这样。在现阶段,由于没办法保证公平,它只能是坐车往前跑的人可以慢慢研究的玩具。
扯着双腿、被迫跟着车往圈内跑的人,实在没多余的精力弄清楚这部分额外的游戏办法。
只须高考考试依旧是现在唯一的游戏规则,应试教育获胜的概率自然更高一些。
对大部分人来讲,素质教育如不可以保证公平,永远只能是苍白的。
3
上个月,“衡水中学天价学费揭秘”的新闻,曾哄动一时。
一位网友揭秘了衡水一中校内的收费公示表,上面白纸黑字地用学费将学生区分了开来:
中考666分以上的学生,一年学费仅需2000元;
但665分及以下的,学费猛然飙升至了25000元一年!
△数据:衡中官方网站
1分之差,10倍的资金差距,这背后是多少个爸爸妈妈含辛茹苦打工的日日夜夜!
但倘若用学费就能换来小孩进入名校的可能性,我想大部分爸爸妈妈,只须有条件,都想咬牙同意。
更何况,是衡中如此几乎每年一本率都在90%以上的怪物!也难怪每年衡中招生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家长,说着:能进就好!
同样的状况,也出目前衡水中学在浙江兴建的平湖校区里。
浙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驱,这里对衡中那种泯灭人性的军事化管理、唯分数论相当不屑。
浙江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就在采访中直言:“是落后的!大家无需!”
但是,与教育部门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家长们对这所学校的神往。
衡水中学平湖学校第一期招收90个学生,现场却有400多人报名。家长们趋之若鹜,争先恐后,甚至开车数小时前来排队。
其实,家长们这种唯分数论的心态并不难理解:不是大家想看分数,而是高考考试看分数。
看看高考考试扩招的涨幅:2020年高考考试人数1072万人,比去年增加了41万人,大大超越近5年的增长数据!
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有近600万人未能进入本科学校,200万考生无缘大学。一般本科毕业生角逐不过985、211,更比不过硕士和博士生……
不应付应试教育,小孩拿什么和这1000多万人拼?
没一个家长不想让小孩轻轻松松学习、生活,体验生活的美好,管什么分数!
但现实非常残酷,中考差1分达不到分数线,小孩就要从省级示范高中落到市级示范高中,甚至是民办高中、中职。
面对小孩们生活这样重要的时刻,哪个家长敢轻举妄动,叫小孩不要看重分数呢?
4
选择应试,是现实所迫的选择,不代表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不好的。
特别是比拼分数带来的“军备竞赛”,已经令所有人都疲惫不堪。
我的小孩10点睡,你的小孩11点睡,他的小孩12点睡。那只能你上两个补习班,我上四个补习班。
小孩也十分受苦。看看今年年初到目前,有多少起十四五岁的小孩跳楼的新闻了?抑郁症、自杀的低龄化现象,难道不值得每位家长引起警惕?
近期一部纪录片令我感触非常深。
片中讲述一对日本夫妻,结婚20个年头居然生育了12个小孩!
所有小孩站在一块拍了一张全家福,镜头下从幼儿园小孩到大学生都有,看着非常是奇妙。
养过小孩的都了解,教育一个小孩的本钱和心力就足以劝退生活育二胎,他们养了12个小孩,这其中何其艰辛?
但在他们的世界里,好像没培训班,没成绩单,没重点班……
在爸爸妈妈的暖心伴随和悉心教会下,小孩顺利地成长,从学校毕业,有了我们的事业,然后反哺家庭。
这个家庭里没鸡飞狗跳的情节,没爸爸妈妈逼、小孩恨的场景,反而小孩对爸爸妈妈充满理解和关怀……
△母亲佳月生病后,父亲着急的表情
△女儿说母亲很辛苦但一直维持笑容,自己非常感谢
△大儿子说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妈妈
自己能做的就是将来好好报答她
而在大家身边,太多的家庭已经失去了这份和睦和悠然,在成绩面前变得面目狰狞,失去尊严。
在携带小孩追逐分数的过程中,大家可能不小心就忘了,带小孩来到世界的首要任务,并不是考上很大学,获得好名次……而是让小孩找到自我,感悟生活,善待他人。
所以,每当看到有学生跳楼、研究生自杀的新闻都痛苦不已,大家的教育为何把小孩折磨成如此了?
高考考试法则之下,大家追求分数是势必,面对重压是势必,但大家也不应该忘了,保留小孩做一般人的机会。
生活的目的并非越高、越快、越多,而是找到适合我们的地方,在适合的时候,开放出最好看的的花。
5
伴随高考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地,和中考体育加分、美育算分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,国家想要降低唯分数论,增加对学生各项素质的考评的目的显而易见。
素质教育的初衷的确是好的,这是每一位看过自己小孩拼命在深夜学习的家长,都不言而喻的共识。
只是真心期望,教育改革里没掩耳盗铃的减轻负担,少一些形式主义与虚情假意。
不要让减下来的“负担”,让家长花多少钱去校外弥补。
平衡“应试”和“素质”的配比,让社会降低偏见,让每个小孩都感觉有一技之长是光荣的,而不是学技术就是比读大学的低人一等。
面对小孩的成绩,爸爸妈妈们也请掌握拿得起、放得下,不要再因成绩将小孩逼上绝路,拼搏过,不后悔,就好。
让大家一同期望,所有慢慢变好。